春城晚報《百余位昆明醫學生公祭121位“無語良師”》
王居東、石秀凡、張慧娟……沒有化為一抔泥土、沒有升成一縷青煙,121位遺體捐獻者留在世間的,似乎只有整齊鐫刻于石碑之上的名字。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上午,百余位來自昆明醫科大學的年輕醫學生們來到晉龍如意園,在“云南省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公祭121位遺體捐獻者。
公祭無語良師
“我的媽媽就在這里。”年近六旬的退休教師陳萍指著紀念碑上“張慧娟”的名字說,2012年5月80歲的母親病故,按照老人生前遺愿,遺體并未送入殯儀館,而是作為遺體捐獻志愿者送到昆明醫科大學,此后每年清明、冬至她都來碑前看望母親。陳萍告訴記者,母親是個善良的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剛剛聽說母親要捐獻遺體時她十分震驚,轉而又支持著母親的決定。
公祭無語良師
或許若干年后,羅榮榮、何利昆夫妻,王紅軍的名字也會出現在紀念碑上。2009年,51歲的王紅軍因心臟問題住進醫院,聽當時的病友說填表就可申請遺體捐獻,她當即聯系了昆明醫科大學登記。其實,捐獻遺體的念頭已經纏繞了很多年,在她看來,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如今她身邊的幾個親友都有了這個打算。
公祭無語良師
昆明醫科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省民政廳授權批準的遺體接收單位,目前他們已完成了749位志愿者的遺體捐贈申請登記,完成夙愿的共有121位。由于人們的傳統觀念等原因,目前教學遺體標本仍較為緊缺。
公祭無語良師
儀式現場,百余名身穿白衣的醫學生向121位遺體捐獻者敬獻花圈,并將一朵朵黃菊置于碑前。“他們用自己的軀體教會我們每一條血管的波動,每一根神經的分布,每一個器官的定位……”昆明醫科大學大一學生董夢媛說,他們雖然無法“言傳”,但其“身教”對每個醫學生都有非凡的意義。通過課本文字的描述和圖片的刻畫,學生們只能大概認識人體形態,而“無語良師”人體標本卻能帶來更直觀的認識,為成為一名合格臨床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公祭無語良師
“遺體捐獻者在傳統的觀念中,是不被人們接受的。”晉寧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會有更多的人逐漸明白生命的意義。據介紹, 2011年清明節,云南省紅十字協會聯合昆明晉龍如意園共同建成我省首座“云南省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從彼時的24位“遺體捐獻者”的名字,到如今,“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上已鐫刻了121位永不消失的名字。他們對醫學教育、疾病研究、殯葬改革有著積級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價值。
本報記者 宋金艷 文
本報記者 高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