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獻紀念碑

每年清明、冬至來臨時,我們奉上鮮花緬懷已故親人。然而,那些將遺體無償捐獻的逝者,留給親人的卻是無處寄托的哀思。為了銘記遺體捐獻者的無私情懷,由云南省紅十字會和昆明晉龍如意園公墓聯合打造的我省首座“云南省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在晉龍園公墓揭幕。這意味著,我省遺體捐獻者的親屬從此有了祭奠和追思的場所。
“品”字外觀 寓意高尚品德
紀念碑的主碑以“品”字為結構主體,上面鐫刻著遺體捐獻者的“博愛”“奉獻”精神。主碑下部用分開的人體具象造型詮釋了遺體捐獻的意義:遺體捐獻后,不管是眼角膜等器官、組織捐獻,還是整體用于解剖教學等醫學用途,捐獻者的身體最終都是不完整的,這樣的殘缺卻在中國的醫學事業或是器官受助者的身上得以延續。
紀念碑揭幕后,主碑兩側的黑色花崗巖背面上,鐫刻了首批39位在昆明醫學院完成遺體捐獻的捐獻者姓名。
碑上留名 緬懷先人有了去處
今年2月22日,72歲的老人楊友智因為口腔癌去世。家人在醫院做了簡短的遺體告別后,隨即通知昆明醫學院取走了老人的遺體。楊友智的老伴李阿姨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老伴就產生了遺體捐獻的意愿。“當時我不在昆明,他打電話給我,說等我回來簽字捐獻遺體。”李阿姨一聽很不理解,認為人百年之后還是應該入土為安。最終,楊友智說服了子女,贏得了孩子的支持,共同勸服了李阿姨。
清明節到來時,李阿姨和子女只能在小區周圍擺放鮮花、燒些紙錢緬懷先人。完成遺體捐獻后,李阿姨一家從沒問過遺體的去向。“我們只是提了一個要求,在遺體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把遺體還給親屬。”昨日,楊友智的名字被刻在了紀念碑上,李阿姨說,以后終于可以來這里跟老伴說說話了。
村中特例 八旬老人捐獻遺體
“人死了,總是要回歸大自然的。”在農村,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晉寧縣昆陽鎮中誼村委會的80歲老人張自德是個特例。早在2005年,張自德就和老伴一起在昆明醫學院簽署了器官捐獻協議書。
看了報紙上關于遺體捐獻的報道后,張自德琢磨著自己百年之后還能無私奉獻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呢?于是,他動員老伴一起捐獻遺體。“剛開始她還不同意,我跟她說這是為我們國家的醫學事業做貢獻。”
最終,5個孩子領著兩位老人簽署了器官捐獻協議。今年,張自德又說服了自己的老朋友楊文興和熊留芳夫婦成為了遺體捐獻的志愿者。
法律缺失 無主遺體只能火化
據昆明醫學院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昆明醫學院開始接受志愿者遺體捐獻以來,至今已有350多名志愿者在該校進行登記,愿意在百年之后捐獻遺體。而在他們逝世后真正完成捐獻的也僅有40人左右。
遺體捐獻人要想完成遺體捐獻工作,必須獲得其家人的同意與配合。遺體捐獻人填寫“遺體捐獻登記表”后,需要家屬簽字認可。“有的捐獻者家屬最后反悔,不愿意捐獻,我們也不能強迫。”昆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鄒智榮說,目前可供于醫學研究的遺體是遠遠不夠的。
一方面是醫學研究的資源不足,而另一方面是醫院太平間和殯儀館的無主遺體數目卻在不斷增加,有的殯儀館的冰柜數量甚至多達300多個。“無主遺體達到時間上限,還沒有人來認領,就可以火化。” 昆明市殯葬管理處處長瞿勤說,但是因為法律的缺失,這些可以被火化的遺體卻不能捐獻給從事醫學研究的院校和相關機構。
捐獻遺體 與火葬享同等待遇
昆明遺體捐獻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且處于空白地帶,遺體怎么捐獻?去哪里捐?市民對遺體捐獻所知甚少。瞿勤透露,昆明市衛生、公安、民政部門將聯合出臺《昆明市遺體捐獻管理辦法》,讓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遺體捐獻的管理。
遺體捐獻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捐獻者并不能得到任何物質上的獎勵。昆明醫學院作為接受捐獻的一方只能為捐獻者頒發一個榮譽證書,以表達對捐獻人的感激之情。根據《昆明市殯葬管理條例》規定,遺體捐獻者親屬憑科研部門的證明,一樣可以為死者領取喪葬費,并且和火葬享有同等待遇。
目前,昆明醫學院依然接受遺體捐獻。對遺體捐獻存有疑問的市民可以撥打電話:0871-65922851咨詢;蛑码娎ッ鲿x龍如意園:0871-67811580